雨林傣香:生于热带雨林的香甜软糯小包谷

其实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包谷

它一定要有儿时的味道,

甜糯 、清香、无添加 、非转基因、

而且卫生又方便。

它应该来自遥远的地方,

那里没有污染,

那里纯净朴实,

当玉米出锅时,

空气里会弥漫着阵阵包谷香…..

相信去过西双版纳的小伙伴,一定在嘎洒机场或者傣家宴上吃过这种小包谷,它无与伦比的口感让很多小伙伴们念念不忘。

告别西双版纳之时,游客十有八九都会捎上一口袋作为手信。

色如琥珀,粒如珍珠,每一口都像咬在爆肉珍珠上。

伴随齿尖刺破玉米粒外皮的“嘣”的一声,弹到牙齿飞起来,糯弹到没朋友,微甜浓香。

可以说,吃过版纳的小包谷后,其他的玉米都再没了滋味。

版纳小包谷是一种熟食,煮熟的小包谷在小背篓里堆作堆,摆在农贸市场不起眼的角落里。

摊主多半是上了年纪的老咩涛,并不热情叫卖,只静静地坐在一边。

很少见傣族来买,想来是家家都有的小零嘴,并不见稀奇。倒是来这里玩的游客,吃一次惊为天人,常常是十个二十个的买。

老咩涛见你买的多了,倒不好意思,非要再搭两个小的给你。一来二去,得见版纳人的单纯和善良。到西双版纳旅游,

带小包谷作为伴手礼已成为一种习惯。

奇怪的是,

几乎没有人会带新鲜的小包谷,

反而喜欢买那种已经蒸熟、

经过真空消毒包装的。

不得不说这和我们日常所要求的,

食鲜味,食滋味,

有着很大的区别。

为了揭开这个秘密,

我们还特意去询问了几位,

在市场角落里卖小包谷的老咩涛。

生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香甜软糯

在几乎所有人看来,西双版纳这块土地上都充满了无限神秘与神奇的色彩。北纬21度,西双版纳2万平方公里的绿洲嵌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和戈壁上,被喻为镶在皇冠上的绿宝石。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占全国1/4的动物和1/6的植物,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

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生长在这里的作物也是无比的纯净自然,原始美味!

故而虽然玉米并非在西双版纳才有,但只有版纳小包谷在清甜滋味、玉米原香,抑或软糯口感,都要更胜一筹。

非转基因优良老品种纯原生态有机种植

当地傣族人管小玉米叫小苞谷(长不大),每根只有16-19CM。在始终温暖的西双版纳,小玉米一年四季常种常收,是最新鲜的当季食物。

版纳小包谷是当地傣族族人们在流传下来的几十种当地玉米良种里精选出来的,不是转基因的品种。

版纳小玉米以个头袖珍,口感软糯,皮薄无渣,味道清香淡甜等特点秒杀其他的玉米;

露天散种散收,纯天然有机种植的耕种方式下,小包谷的亩产只有800到1000斤,远远低于一般的玉米亩产可以达到的4000-5000斤。

柴火山泉保留小包谷原汁原味

版纳糯香小玉米之所以吃起来口感香糯、外观晶莹剔透,气候、品种和蒸煮技巧,三者缺一不可。

最关键的是因为西双版纳傣族传承百年的蒸煮技艺。

有经验的本地人都知道:“带着生玉米到外地再烹煮,无论如何都没有版纳本地蒸熟的来得美味。”皆因傣家人蒸玉米有着独门手艺:将新采下的小包谷放在竹篾上,覆上厚厚的纱布,柴烧旺火蒸90分钟。这样,才能让小包谷最自然的风味展露出来。

为了保持小包谷的鲜甜,每天必须清晨起来,下地掰苞谷。

将新鲜采摘的小玉米最外侧的厚皮剥掉,留下最内层的两层薄皮,同时将玉米须子洗干净。

蒸笼的用水使用本地山泉,大量超过100度的水蒸气在各层蒸笼间穿梭,密封的蒸笼使得小玉米在成熟的同时更完整的保留了原汁原味,也让小玉米的口感提升到了极致。

云游心选地道版纳小包谷

云游心选的版纳小包谷,每一根都是现摘现蒸,并且进行真空处理,当天发货。因此吃起来非常新鲜,绝不会有市面上其他真空玉米的那种冷冻味儿。

虽然小玉米已经蒸熟了,但是不能撕开就吃。真空包装里水分太少,直接啃的话会感觉像在嚼蜡烛……也不能煮着吃,太多水分会让小玉米原本的清香粘糯口感大打折扣。

正确的吃法是拆开包装后隔水蒸15分钟,热乎乎的咬上一口,尽享香甜软糯!

“表里如一”的惊艳滋味

糯香小玉米个头不大,在蒸煮之后,晶莹透亮,糯中带甜,口感软糯,其特有的芳香令人倍觉甜美。

每一根玉米都被最后一缕包谷叶包裹,薄薄的叶片上留下包谷粒饱满的痕迹,包谷里也留下了叶子的清香。

这样的小包谷才是,

我们一直寻找的小包谷!

期待关注,了解更多云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