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依托薄皮糯包谷 拓宽群众致富路
进入6月,大关县地处河谷地区的薄皮糯包谷逐渐迎来了丰收季,村民们穿行在田间抓紧采摘,赶早抢鲜上市,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天星镇青杠村的薄皮糯包谷种植基地里,连片的薄皮糯包谷呈阶梯状层叠排列、郁郁葱葱,棵棵薄皮糯包谷颗粒饱满、长势喜人。
绵绵细雨中,在种植大户易庆康薄皮糯包谷种植基地里,村民罗慧开正熟练地掰下一根根青翠的玉米棒,谈起种植基地的工作,她言语中都是收获的喜悦:“岁数大了出门去打工,外边的不要,屋头也管不了。在这里给他做了多年,一年可以赚两三万。”
今年,易庆康流转农户土地两百余亩,种植薄皮糯包谷,现今包谷成熟了,公司便上门收购。一大早,易庆康便带着员工组织货源。伴随着一阵阵“咔嚓”“咔嚓”的声响,不一会儿玉米就装满了背篓。
“今年气候也比较好,产量还是比较好的,每一亩应该在3000斤左右。按照今年的收益,毛产值应该在60万左右,除去子种、肥料、工人工资之类的,应该说纯利润在38万左右。”易庆康说,明年打算多流转一些土地,再把生产规模扩大,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多挣点钱。



近年来,为巩固好脱贫成果实现产业振兴,大关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薄皮糯包谷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并落实好联农带农举措。相关部门从做好品种研发、技术推广、产品开发、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方面系统谋划薄皮糯包谷全产业链发展。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逐步谋划集成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探索完善组织化的“路子”,高质高效培育产销一体化新型经营主体,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实现需求端与供给端的有效对接。
2024年度,大关县种植薄皮糯包谷1.4万亩,其中核心样板6020亩。预计总产量1.7万吨,总产值5000万元以上。其中,1万吨新鲜糯包谷进行直销,0.57万吨用于预包装加工产品为市场提供长期供应(预包装产品保质期为9个月),0.13万吨用于干籽粒糯包谷粉系列产品加工。打造的核心样板主要是通过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农户的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种植薄皮糯包谷800亩以上的共五家。
此外,大关县还积极引进多种糯包谷新品种,力争实现糯包谷在全县的多元化种植。成立沪滇专家工作站,在玉碗镇出水村打造研发基地,选育保护地方名特优新常规品种大关薄皮糯包谷200亩;引进版纳拇指玉米、澳甜糯75、德甜666、金糯1805等新品种,在玉碗、天星、木杆三镇进行品种对比实验。
在推动糯包谷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中,大关县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把土地流转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在招大引强中凝聚产业新动能,将流转后的土地进行连片整合,通过科学管理、完善配套,将土地转租给企业、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集中规模化种植,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稳定、实现农业增效,带动当地农户就业增收。
据了解,大关县正在开展糯包谷地理标识产品申报,计划2025年完成薄皮糯包谷标准化基地建设2万亩,培育10家以上新型经营主体抓全产业链建设,持续推进糯包谷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和全链条升级,为实现乡村振兴铺路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