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爆浆水果玉米吃过吗?大冬天,是他们在海南岛汗流浃背撒花粉育成的

来源: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施雯 文/摄 通讯员 邵敏

△冬天也汗流浃背的玉米地“媒婆”

这两天,钱江晚报记者在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采访一群特殊的浙江“候鸟”。

他们冬季从杭州飞到陵水,不是为了享受阳光沙滩,而是一头扎进黄土地,头顶烈日把地种。

早晨8点不到,海岛的烈日直射在浙江省农科院海南南繁基地上,明晃晃、毒辣辣的,让人睁不开眼。

围上小布兜,挂上大剪刀,头上盖毛巾再戴草帽,玉米育种专家杜龙岗和王美兴全副武装下地干活了。

玉米地“媒婆”,小布兜里装秘密武器

这两天,基地玉米花开,植株顶端的是雄花,我们吃到的玉米棒子上的须须是雌花。

每一株玉米的雌花都套上了白色袋子,眼下要抓紧时间完成雄花花粉收集和雌花杂交授粉的工作。

(玉米雄花)

时间不等人,专家鼓鼓囊囊的小布兜里装满了干活用的秘密武器。

里面有田间记录本,给雌花套袋、收集雄花花粉用的纸袋,做杂交标记用的吊牌……

还有一把挂脖子上的剪刀用处很大。

我们看到的玉米棒上的须须就是雌花,因为太长要用剪刀剪短,再撒花粉杂交,以提高授粉效率。

(玉米雌花)

要先给地里每株玉米的雌花套袋,然后等雄花花开,收集其它玉米的花粉,小心翼翼倒在雌花上,再迅速套上纸袋,杂交授粉就基本完成了。

(收集玉米花粉)

下地干活一小时,汗流浃背浑身湿透

海南的冬天,就像杭州的夏天。

这些年跑农业,常在田间地头走,钱报记者觉得,玉米地是所有地里最热的。

玉米长高后,地里是密不透风的,特别是春玉米收获的夏季,还经常会发生人在玉米地劳作中暑的情况。

好在基地种的玉米是自交系,个头比杂交玉米要矮小不少,人在地里走,胸部以上,还是能透风的。

不过,海岛的太阳烤得人太过炙热,干活不到一小时,杜龙岗的衣服已经全部被汗水浸透,盖在脑门上的白毛巾,也已经湿答答的。

(汗流浃背的杜龙岗)

在浙江玉米可以种春秋两季,但进入冬季就不能种了,而此时海南光温条件适宜,为了加快育种速度,专家们每年冬天都来这里种玉米。

杜龙岗说,这一批要做20亩地,我们是分三批材料来做的,因为人手少,做不过来,光授粉就要做近2个月时间。

也就是说,这样每天汗流浃背的日子,才刚刚开始。

自育紫红、黑红爆浆水果玉米已上市

专家们这么辛苦,为的是给大家选育出更好吃的玉米。

比如说,这几年比较火的网红水果玉米,超市里要卖到15-18元/根,生吃脆甜多汁,很受市场欢迎。

它们有白籽、黄籽两个品种,都是从美国引进的,光买种子就要300多元一磅,一磅种子只能种一亩地。

问题是,这种原产温带的玉米,在浙江省内栽培,对栽培要求比较高,秋季也不适宜种植。

要想种,浙江农户要提早在1-2月大棚设施栽培这种玉米,生产成本太高,是水果玉米价格居高不下的一大原因。

既然水果玉米如此受市场青睐,专家们就要想办法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让大家吃上物美价廉,品质完全媲美美国品种的水果玉米。

基地的玉米地就,种着一些正在选育的水果玉米材料。

(紫红水果玉米亲本植株)

开紫色雄花的是一种富含花青素的紫红水果玉米,玉米籽粒从里到外全是紫红色的。

这种玉米,专家的建议就是生吃,花青素可以抗氧化,但它是水溶性的,煮熟吃容易流失。

(满满花青素的紫红水果玉米)

口感甜脆爆浆,甜度基本和西瓜相当,吃起来就跟红心火龙果一样,满嘴紫红色的玉米汁液。

除了紫红水果玉米,还有黑紫水果玉米,颜色越深的,花青素含量越丰富。

目前,紫红、黑红水果玉米已在杭州、金华、台州等地少量推广,种子价格只有进口的1/3。

改良本地糯玉米,花甜糯玉米更好吃

在水果玉米热销前,浙江人吃得最多的还是普通甜玉米和本地糯玉米。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那种大大黄黄棒子的甜玉米,很多是热带的泰国品种,它们一样不太适合浙江栽培。

我们本土的糯玉米,因为农户自己留种的关系,玉米越种越小,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品种退化问题,一样急需改良。

(花甜糯玉米)

比如,现在大家市面上能吃到的花甜糯玉米,一个玉米棒子上既有甜玉米籽粒,也有糯玉米籽粒,这就是拿甜玉米和糯玉米杂交出的新品种。

没有想到,小小玉米背后,承载着育种专家如此艰辛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