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秸秆焚烧屡禁不止?支3招:让农民从偷着烧向不想烧转变



笔者所在的调兵山是一座农业小市,全市耕地面积只有 15.7 万亩年大田种植面积 14 万亩,水稻 0.92 万亩,产生农作物秸秆约 14.35 万吨。

农作物秸秆是十分宝贵的生物资源,随着国家的重视和百姓对秸秆综合利用认识的提高,近年来利用的比例逐年提升。

铁岭市虽然是农业小市,但秸秆露天焚烧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单纯地靠五化利用是很难彻底解决秸秆焚烧问题,为此我提议多种措施齐发力,以“组合拳”形式主动出击。


第一拳,地方出台政策,秸秆禁烧责任到户

每年政府对秸秆焚烧工作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每个镇村都有任务,多数是靠人来看着。

因为雇佣的人手有限,当看护员看见了焚烧点,到近处已经找不到人了,还有就是老百姓怕被发现,后半夜下地焚烧秸秆,这给防护焚烧秸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农民多数是为了第二年种地才铤而走险在政府严控的情况下去焚烧秸秆,也就是说基本都是烧自家的地,针对这一特点,政府出台这样一个政策:只对焚烧地点责任田的农户进行处罚

也就是说让农户自己看着自己责任田里的秸秆,如第二年该户继续焚烧,则加大处罚力度,形成高压态势。可能有的农户会说:“那我家的秸秆万一被别人点着了怎么办?”。

那么农户在秋收后直接将秸秆卖给合作社作为收益,或打捆拉到家中存放作为燃料,就无此风险了。农民都会算账,一边是罚,一边是得,长此以往一定会让当地形成一种习惯,促进农民在秋收之后抓紧时间处理地里的秸秆。


第二拳,为秸秆找到“出路”

光靠外力施压是不行的,还要为秸秆找到好的出路。秸秆综合利用无外乎五化利用,暨饲料化、燃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

燃料化多数是打包成捆做燃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打成750kg的大捆,送到昌图秸秆发电厂用于发电,每吨收购价在180 ~ 230 元,每年可利用玉米秸秆 2.5 万吨;另一种是打成 15kg的小捆,体积是原秸秆的 1/5,每捆的价格是 2.5 元,结合秸秆火炕每年可利用秸秆约 1.2 万吨。还有就是农户直接用作生活燃料,如取暖、炊事等,每年可利用秸秆约 2.2 万吨。

肥料化主要就是秸秆还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过腹还田,就是把秸秆作为饲料,在食草动物腹中消化吸收一部分营养物质(如糖类、蛋白质、纤维素等),其余变成粪便后施入土壤,能培肥地力,无副作用。过腹还田秸秆利用充分,缺点是没有规模化的养殖,消耗量太小。

还有就是直接还田,也有两种种形式:一种是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将玉米秸秆粉碎,其中有 1/3 的秸秆还田,腐烂后成为肥料;另一种是翻耕,将玉米秸秆粉碎后全部翻到深层地下,腐烂后成为肥料,每年秸秆还田消耗秸秆约 2.7万吨。



综上所述,秸秆打包成捆的量最大,但是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如何消化掉打包的秸秆。如卖到昌图秸秆发电厂作为燃料的话,路途太远,运费成本太高,且对运输车辆还有超高超宽限制。那么根据铁岭市实际情况,我推荐两种秸秆综合利用方法:

一、打包成小捆,结合秸秆火炕使用这种新式的火炕是一种现代化节能炕灶。这种炕炕面宽敞,排烟通畅,炕温能自由调节,热效率高,干净环保,其外形美观,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这种取暖设备给农民带来的实惠炕是显而易见,可利用农作物秸秆来烧炕取暖,盘一铺炕造价只有几百元,每小捆秸秆送到家 3 元左右,一天取暖 1 捆半就够用,按 4 个月取暖期计算,一冬天 500 元左右,农民都能接受,这样就可将相当一部分秸秆利用起来,转化为热能。

二、“1+1 大于 2”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方法。所谓的 1+1 就是秸秆固化企业和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相结合的方式对秸秆进行加工销售。

这样做的优点是:秸秆压块企业的优势是销售渠道广,且国家支持,产品销售能做到 100%。缺点是原材料的采购不确定,原材料的货源有时价格高,有时供应不上。

而秸秆打包优点是,本来老百姓地里的秸秆就要花费人工进行处理,利用机械化收割、打捆即省时又省力,而且还节省空间,但缺点是农机合作社打包后的秸秆销路成问题,老百姓取暖加上“黄储”也不能完全销售掉,如果将两家进行结合,那么缺点互补且可持续发展。



第三拳,政府出面串联、引导

无论是出台政策,还是把农机合作社与秸秆固化企业进行串联,还是让各部门联合发力禁烧秸秆、利用秸秆,加大力度进行宣传,这些农民是做不来的。

这就需要政府重视,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各部门间的组织领导工作。如组织农林部门,进行秸秆集中利用资源化的技术推广;组织环保部门加强农户的禁制秸秆焚烧教育;组织政府部门,开展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政策扶持工作。

这一系列动作都需要政府牵头、串联、对农民进行引导。这样才能使一项好的方案落实下去、进行下去。

“第一拳”出台政策,“第二拳”为秸秆找出路,“第三拳”政府出面串联、引导,这一套“组合拳”由外到内的在心理上,让农民从偷着烧到不敢烧,最后是不想烧的一个质的转变。只有让农民在心理上改变了焚烧秸秆的观念,才能真正地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

(调兵山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李铁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