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脱贫攻坚专项引才”亮相贵州大学

毕节市大数据发展办公室招聘现场
唯才是举,思贤若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毕节市渴求英才助力全市“人才扶贫工程”,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真实写照。12月21日,毕节市到贵州大学举办“脱贫攻坚专项引才”宣传推介启动仪式,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引才”现场招聘活动。

毕节市大数据发展办公室招聘现场
据悉,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根据中央、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和毕节市委、市政府“大扶贫”决策部署,毕节市着力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坚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保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着力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紧紧围绕2020年全面小康的重大任务,深入开展了“人才扶贫工程”,探索实施“科技人才联乡帮村计划、领创项目示范引领计划、乡土人才扶贫带富计划、情系毕节人才回归计划、圆梦小康专家行动计划”等“五项计划”,支持和鼓励人才扎根基层,让人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毕节贡献人智慧和人才力量。毕节市“脱贫攻坚专项引才”工作,是深入推进全市“人才扶贫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


招聘现场
纳贤才、补短板,聚焦脱贫攻坚。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抓好“人才扶贫工程”,补齐脱贫攻坚人才需求短板,打赢毕节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毕节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结合毕节生态建设、农业产业、全域旅游等方面,聚焦产业脱贫,着力引进一批农业、林业、畜牧、水利、文化旅游等方面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结合强化毕节基础教育,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聚焦教育脱贫,着力引进一批专任教师、教育工作管理者等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结合提升全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让群众享受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聚焦医疗脱贫,着力引进一批医疗卫生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
免笔试、带编制,开辟“绿色通道”。制定了《毕节市“脱贫攻坚专项引才行动”工作方案》,由组织部门牵头,设立专项引才小组,着力开辟引进人才“绿色通道”。市、县(区)整体联动,坚持“聚焦脱贫攻坚、按需引进、以用为本,简化程序、特事特办,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采取全职引进的方式,按照发布公告、组织报名、资格审查、面谈测评、体检、考察、公示、聘用等程序,通过免笔试,带编制的举措引进脱贫攻坚所需人才到毕节市事业单位。经面谈测评符合引进条件,但还未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应届毕业生,由人社部门或用人单位与引进对象签订意向协议,待其取得学历学位证书后,按照正常程序办理手续。
引得来、留得住,服务管理到位。引进的博士研究生,一般发放安家费15万元,每月发放生活补贴1000元;引进的硕士研究一般发放安家费3万元,每月发放生活补贴200元。引进到我市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符合毕节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办理条件的,可申报毕节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在市内可在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居留和出入境、医疗待遇、科研服务、创业培训、社会保险办理、购置汽车优惠政策、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和文化体育等方面享受《毕节市高层次人才服务指南》规定的相应优惠政策待遇和服务。引进到事业单位工作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不受事业单位岗位数额、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另外,对于岗位特殊单位,根据单位的性质,安家费和生活补贴不尽相同,实行“一事一议”。
抢先机、强宣传,主动出击抓推介。通过人民网、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毕节日报、毕节电视台,毕节市人民政府网、毕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毕节试验区网、“毕节人才”微信公众号以及贵州大学网站和其他省内外媒体、高校平台,公开发布人才引进公告、简章、职位需求和毕节的地理环境、资源、交通、旅游、历史、文化等信息,对毕节市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引才行动”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毕节正处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时期,蕴藏着宝贵的投资机会和干事创业的广阔空间和发展平台。同时,毕节将努力为优秀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让一流人才得到一流待遇,一流贡献得到一流报酬。毕节政治优势明显,资源优势独树一帜,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文化底蕴深厚,是投资者的乐土,创业者的乐园,是宜居、宜旅、宜创业的宝地。杭瑞、厦蓉等高速公路和成贵、隆黄、昭黔、毕水兴等铁路贯穿境内。毕节飞雄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等19个城市航线。2小时融入成渝、滇中、黔中经济圈,是珠三角连接西南地区、长三角连接东盟地区的重要通道。

据了解,毕节将积极对接走访省内外高校,赴人才富集地区进行“脱贫攻坚专项引才”宣传推介。此次“脱贫攻坚专项引才行动”,全市提供553个需求岗位,面向全国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共计983名,其中,博士研究生88名,硕士研究生417名,本科(学士)478名;中级职称46名,副高职称180名,正高职称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