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区滨北街道:从田间到餐桌 “小杂粮”托起大产业
滨州日报/滨州网滨城讯 在不久的将来,原产原销的杂粮产品将走上广大市民的餐桌。这缘于滨北街道篦子张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建军和他的团队不断探索追逐的“杂粮梦”。
12月28日下午,篦子张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磨坊里,合作社理事长张建军正在跟理事成员张才堂、张新滨商量黑玉米和黑小麦面粉、面条的出售包装问题。这是滨城区首家自种自产自销的“泥土香”杂粮产业。印有绿色“泥土香”字样的面粉包装袋、面条包装盒整齐摆放在一边。说起黑玉米、黑小麦的好处,理事长张建军滔滔不绝地为我们当起了讲解员:“黑玉米相比黄色玉米,营养价值更丰富,它含有花青素、黑色素和多种微量元素,长期食用可有效地改善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功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三高等慢性病,它的青花素含量是蓝莓的16倍。黑小麦比起普通小麦,硒元素、蛋白质、铁和钾等微量元素比普通小麦高很多。长期食用黑小麦,具有高滋补、高营养的功效。我们合作社今年试种的黑小麦、黑玉米的成分,我们已找工商等部门进行认定,合格证已经下来了。我们想通过延伸杂粮产业链,增加粮食作物的附加值,更好地提高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更多的人走农业高效发展之路,实现共同富裕。”
据悉,篦子张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21年7月22 日注册成立,注册资金70万元,清挖排水沟2000多米,解决350多亩地的浇灌和排涝问题;筹资30万元购置播种、秸秆还田、浇灌、打药等农用机械,实现机械化作业。主要从事粮食、水果玉米、高粱等特色种植。他们坚持自主自愿的原则,入社户数157人,合作社实行统一购种、统一耕种、统一收割、统一管理的经营模式,收益按1:4:5分配,即收益10%归村集体,40%用于再投资扩大规模,50%用于农户分红。为切实带动农民节支增收、农业提质增效,篦子张种植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之初,便定了坚持上联市场、下联土地,融产供销于一体的经营特点;根据市场需求信息的优势,决策流转土地种什么、养什么,带动入社农民开展优势产业和规模种植。
目前,篦子张村共流转土地600 亩。2021年,试种了5亩水果玉米,水果玉米以其牛奶清香、甘甜爽口的口味赢得了市场认可,水果玉米一年两季,一亩地收入一万余元,与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相比,每亩地增收5000余元。有了这个试种的成功,增强了转型种植的信心。
今年,张建军到河北及周边地区考察,与合作社成员协商,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实行多元化种植,在水果玉米扩大到30亩基础上,又试种了20亩黑玉米和黑小麦。同时,发挥合作社成员的从业优势,让张才堂从普通面粉磨制延伸到小杂粮面粉制作,让张新滨的面条机由原来的普通面条拓展到杂粮面条,开辟滨城区黑小麦和黑玉米面粉、面条的原产原销新市场。
说起种植黑玉米和黑小麦的效益,张建军给我们算起了经济账:按今年的收成,黑玉米亩产700斤,现在市场价5元/斤,每亩收入3500元。黑小麦亩产700斤,市场价在3元到4元,每亩收入约2500元。种植黑玉米和黑小麦,每亩年收入能到8000元,除去成本2000元,纯收入6000元保本。而普通小麦和玉米,玉米按照亩产1200斤,价格1.5元,小麦1100斤,价格1.6元,亩收入不到4000元,除去成本1500元,亩产纯收入2500元。相比普通玉米、小麦种植,黑玉米、黑小麦的收入翻番。而通过加工成面粉、面条,按照黑玉米面6元、黑小麦面5元在价格,亩产收入又增加了近2000元。通过延伸产业链,既扩大了就业,又能通过到餐桌的产品推介我们的“小杂粮”,把“小杂粮”做成大产业。
篦子张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做好当前土地托管服务的基础上,通过杂粮种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高标准、高质量抓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进优良品种的繁育种植,调整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把合作社打造成“小杂粮” 生产和加工基地,吸收更多的村民和周边村居转型种植,带动更多的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
下一步,滨北街道将持续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党组织+村集体+农户”土地流转新机制,自主经营,盘活土地资源,做好土地文章,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唤醒村集体经济“沉睡资产”,让广大群众在乡村振兴中共享发展红利,实现让土地“流”出活力、“转”出后劲,走出一条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流转,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