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餐桌儿

(一)

有一种食物,来自西方却风靡中原。西汉帝国时期,张骞作为使者奉武帝之命前往西域,期望可以联合大月氏一起抵抗匈奴。许多年后,张骞西归长安后,虽然没能成功与大月氏结盟,但是却带回了很多大月氏的特产,这种食物就是其中之一。

还有一种食物,进入人们的餐桌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齐国盛产此物,所以最开始食用此物的也是齐国人。到了今天,在当年齐国境内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依旧是最爱食用此物的地区之一。

以上两种食物同属于“百合科葱属”。掰扯了半天,其实就是大蒜和大葱。

汪曾祺先生说“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来了”对于从小就接触的百合科葱属植物,直到我高中毕业之后才真正吃出味来,当时就像发现新世界,只要吃饭就离不开葱蒜。套用《舌尖上的中国》的一句话,葱蒜是大自然的馈赠。这是一篇有辛辣味道的推文,下面正式开始:

不知道其他地方如何,在北方的餐桌上大蒜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之前一直以为全中国都爱吃蒜,后来了解到几年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周立波关于“南咖啡北大蒜”的说法之后我不禁对此产生了怀疑。

为了严谨,我再把范围缩小到我从小长大的东北,在东北拍黄瓜要加点蒜来借味,炒菜炖菜也一样。吃肉也一定要有蒜,毕竟常言道“吃肉不吃蒜,香味少一半”,而且据说蒜有助于肉中的维生素b1吸收,吃饺子更不必说了。大蒜绝对是食物界的大众情人,如果食物之间有爱情,食物们应该会对大蒜说:

没有你虽不致死,但日子也会变得黯淡无光,有你的每一天叫生活,没有你的时候我仅是活着,像行尸走肉,像丢了灵魂。我与你的默契,我与你的比翼双飞,让我知道。有你在我身边时,我从未惧怕过谁,也从未想过会有我们挑战不了的味蕾。我愿与你永生为伴,双宿双飞,无论你的价格是涨是跌,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你,也无论周立波怎么评价你。

现在说刚刚提到的另一个食物--大葱。如果说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谚语,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时候我奶常说的“大葱蘸大酱越吃越胖”。小时候的我不明白,大葱又不是肉(ròu),为啥会使人变胖。

小时候的疑惑直到我真正喜欢上吃葱的时候才得以解答,大葱对于变胖的功效如果说的专业一点就是,可以带来25%以上的战斗力加成。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两碗饭的饭量,吃过大葱之后,至少还能再吃半碗。十几年前我小的时候,人们对于自己身材管控的意识还不是很强烈。假如今天的宝贝们听说这句“大葱蘸大酱,越吃越胖”恐怕就再也不敢吃葱了。

刚刚说到了作为大葱伴侣的大酱,这里也再提几句。这里说的大酱是黄豆做成的豆瓣酱,我吃的最多的是我妈或者我大娘(大娘在东北代表父亲的大哥的妻子)下的酱。下酱的时间在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早上把包酱的纸取下,把酱块洗净,掰碎,晒上一天,在日落之后加水加盐,再把酱下到缸里。每天搅拌,取出杂质,约一个月之后就可以食用了。

关于下酱的时间,我是问了我妈才知道的,如果有需要了解更多流程,我可以帮大家继续问一下我年轻美丽的妈妈,反正我是不会的。我生长都在东北,现在工作在北京,我虽然根在东北,但是却走在离东北越来越远的路上,数年或者数十年之后,我可能也不敢再说自己是一个地道的东北人了。

我想这也算是一种文化流失的前兆了吧。几十年几百年之后人们可能渐渐的忘记了制作大酱的方法,只能从前人留下的文字和老年人的口中知道在东北有一种叫大酱的东西。这种酱不能拌沙拉也不能搭配炸鸡。

之前写过东北人才流失的事儿,而长此以往东北文化也会走向流失。经济发达了,文化自然应该也会自信了。美国三百多年历史,却也在野蛮的输出文化和价值观。我们拥有千年历史,我们的文化自信也随着祖国的富强越来越强。

同样的,对于东北来说,经济自信了,文化才会自信,也就不会再有人讽刺东北为北欧三国--挪威、瑞典、芬兰。到此为止吧,我的水平也就到这了,再往深了说我也不会了。希望媒体对东北善良,微博网民对东北善良。

但是如果把参考系放大的话,会发现人类历史中,文化流失的例子数不胜数,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应该也可以算作是其他六国文化流失。所以不能说文化流失不好,少数民族的汉化应该也算是少数民族的文化流失,但在历史长河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如果说全球化是必然趋势,而这种趋势必须要使得文化变得单一的话,我希望全球化的步伐要慢一些。

继续叨叨。

在东北家常菜中豆瓣酱的作用除了蘸酱还有很多,比如说拌豆腐。夏天中午从冰箱里取出块大豆腐,切几根小葱,加大酱,然后拌一拌,夏日解暑必备。

还有一道东北家常菜叫酱茄子,把茄子撕块,备好豆瓣酱,葱蒜切好,加油,油热后,加葱蒜,然后把酱和茄子入锅,加水,出锅后加点香菜。酱茄子配上米饭,我发小薛明瑞能吃三大碗。这时候再去小园子里摘几颗生菜叶打饭包吃。饭后伴随着落日余晖出门溜达溜达,东北田园生活不能再美了。

如果是在五月初夏,天色稍晚,月明星稀,天气舒适,不冷不热,空气清新,蚊虫也未肆虐。此时此刻仰望星空,不难看到夏季大三角,天鹰座的牛郎星和天琴座的织女星,隔着银河相望。天津四则在银河中奉命监视牛郎织女。还有从小就知道的大熊座的大尾巴--北斗七星。如果此时此刻身边还有东北姑娘相伴。吃过东北菜后,在东北最舒适的天气里,与东北姑娘共同观星。一部浪漫的东北乡土爱情故事开始在脑海里翻腾。同时,也要激励自己多去学习星座知识了。

东北饭桌上另一道夏日家常菜,就是炖豆角了。豆角的种类很多,家里餐桌上的豆角是以扁形为主。切好肉片炖在锅里,搭配小葱,不吃三碗大米饭对不起黑土地。东北冬季漫长,家乡人也会把这道夏日的菜带到冬季的餐桌上。在夏末把摘好的豆角焯一下,密封好放到冰箱里。数九寒天的时候取出这夏季的绿色,再加几段掰好的玉米,放些倭瓜(南瓜),当然必须得有排骨。炖好后,得用大盘子盛出来,这道菜在东北的饭馆里叫“大丰收”。大丰收这个名字,取得极具东北特色,通俗实用大气,也极致表现了这道菜的特点,符合东北人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

东北相对全国来说地广人稀,物产丰富,东北平原上的耕地为全国人的餐桌提供主食。所以在吃上一般来说都是比较大气的;在豆瓣上读过相关文章,说这可能是东北的餐桌上或者地道的东北饭馆里菜码都很大的原因之一。

(二)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大概意思是好吃的东西大家都觉得好吃,今天就继续说在东北的好吃的东西。

前一篇东北餐桌主要介绍了葱蒜以及夏天的美食,现在就接着夏天继续讲起。经好友的提醒,上期竟然忘了蒜茄子,实在不应该。我现在脑袋里还有小时候观看家长制作蒜茄子的画面。今天就先说蒜茄子。

八月份家里面菜园子的茄子长得快有小臂粗了。这个季节摘下几个大茄子用锅烀熟,中间切口,蒜泥捣碎加盐以及香菜,放入切口中,腌制一段时间就可以食用了。茄子本身味道清新,像一位谦谦君子,又很易吸油入味儿,像没啥说道的老好人。跟蒜这种百搭食物一起好似天作之合,一位温润如玉,一位热情似火。

东北八月份的晚餐怎能到此为止,此时也正是吃粘苞米的季节,去园子里摘一筐苞米把皮扒掉,从土里扣几个土豆,从中间切半,再摘几个窝瓜,切成扇形。锅里面倒上水,玉米放在水中,上面再放一个锅帘子,土豆贴锅边上,窝瓜放中间儿。等到三样东西都熟了,搭配腌好的蒜茄子,再摘几个辣椒切好做一道鸡蛋焖子,一起端到桌子上。

餐桌上,浅色的玉米,金黄的窝瓜,紫色的蒜茄子,土黄色的土豆,当然不能少了绿色的小葱。空气中还弥漫着苞米的清香和吃货的喜悦。玉米甜糯,窝瓜甜面可口,土豆搭配鸡蛋焖子或者蒜茄子,这样一大桌子,也就只有这个季节能吃到,晚几天玉米就老了,早几天窝瓜还没熟。这时是东北食物最丰富的季节,茄子、黄瓜、豆角正当季,玉米、窝瓜、土豆也陆续进入餐桌。

从这时候起就到了吃窝瓜粥的季节,把窝瓜切开,去皮去瓤,只留下金黄色的部分。拿西瓜为例,西瓜能吃的部分,在窝瓜这儿都不能吃。西瓜不能吃的部分,在窝瓜这都可食用。把瓜切小块,洗好大米,煮粥的时候放进去。出锅后,金黄色的窝瓜粥就好了。当然了如果想让一碗金黄色的窝瓜粥有灵魂,此时应该画龙点睛的放些白糖。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窝瓜粥,有甜的有咸的,好多种。在粥铺里常吃到的小米南瓜算是一种。所以如果我描述的窝瓜粥与你吃过的不一样也是很有可能的。

苞米、土豆、窝瓜,这三种食物,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苞米就是玉米,还有的地方叫棒子。土豆学名马铃薯,云南叫洋芋,上海叫洋山芋。窝瓜就是南瓜了,就是万圣节做成南瓜灯的那个,叫成倭瓜也可以。就像东北人人叫膝波凌盖儿一样。

据说东北方言都是民族融合的结果,汉族、满族、蒙古族、赫哲族等多民族聚居使得东北方言极具特色。在东北还有很多常说的动词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写,比如说熥(tēng)馒头,熥菜,意思就是把已经了做熟了的食物但是已经凉了,需要再加热一次。还有一个与吃有关的就是搋(chuāi),比如说搋面包饺子。尅(kēi),大概就是揍人的意思吧,比如你不听话,你妈剋了你一顿。还有扽(dèn),酘(tóu)等,东北人一听就知道是啥意思。上面那几个字,大部分东北人都不会写,却天天都在用。也所以由此可见,想学习一门语言不一定非得背生词,你们觉得呢?

继续说吃的。

9月份开始,天气就逐渐变凉了,昼夜温差变大,夏天的脚步声逐来越远。

到了10月份,遍地落叶,一片萧索,小菜园子里面豆角儿开始变得干瘪,黄瓜外皮也开始流失水分,西红柿一颗一颗的掉在地上。小菜园子为餐桌奉献了整个夏天后即将光荣退休。

自古逢秋悲寂寥,东北人却没这诗情画意,连五花山都没心思欣赏,来不及感悟生活。赶紧囤好食物准备过冬才是大事儿。一家买两袋子土豆,几十颗大白菜,把他们摆在楼道里,摆在墙角边,放在土豆窖里。拿出一部分白菜来腌酸菜,半人高的大酸菜缸,里面摆的满满的,上面再压一块石头。菜囤足喽,有备无患。

然而囤菜的记忆大多停留在小时候了,今天的东北冬天里也能吃到新鲜的蔬菜了。现在囤东西,一般也就是在过年的时候家里比平时多买些水果零食,更有年味儿些。

等到酸菜腌好了,真正的冬天也就来临了。房檐下化雪形成的冰溜子晶莹剔透,小园子也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像一个白色的巨大的床。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美食,到了冬季就是酸菜的主场了。

晚饭时间也正好玩累了回家,酸菜血肠五花肉刚出锅。在饭店想吃这道菜就说杀猪菜就可以了。猪血与猪小肠做成血肠,猪五花肉切大片,炖一大锅,五花肉的油浸到酸菜中,肉不腻,酸菜也更可口,再用东北大米蒸一电饭锅米饭做主食。这大概是冬天里最温暖最有食欲的回忆之一了。据说最好吃的杀猪菜在哈尔滨市下辖的双城市,可惜我在哈尔滨住了四年也没机会跑到双城去尝尝。

突然又想起了粘豆包,粘豆包里面是豆馅,主要是红豆或者黑豆烀熟之后碾碎放白糖。粘豆包是把馅儿包在糯米中,豆包是在白面里。这两种食物,在东北都主要出现在冬季。原因是红豆、黑豆在秋季收获,而做好的豆馅,在冬季更易存储,零下二十度的天气,是最好的天然冰箱。所以在东北三九天里,菜市场上粘豆包几乎随处可见,一个个都冻得梆梆硬,随便抓起一个都能打死人。把粘豆包放在盘子中蒸熟,出锅后,再撒上些白糖。这道“甜点”,在东北人气颇高,逢年过节,家中常备。

12月22日,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在东北下午三点左右就要黑天了。但是不要忘了,这一天在北方要吃饺子的。上大学的时候,每逢冬至,喜家德、柏记、东北饺子王的各个分店家家爆满。关于北方人,或者缩小范围只说东北人吃饺子这个问题。大学时广东室友问过我,东北人是不是只要过节都吃饺子。我哈哈大笑,寻思着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儿。无论是元旦、春节、破五、春分、冬至,还是该吃元宵的元宵节,吃月饼的中秋节,我都有吃饺子的记忆。

东北人是真的爱吃饺子,而且冬天家里面还要常备速冻饺子,韭菜鸡蛋的、韭菜肉的、酸菜肉的、芹菜肉的,包好了放在室外。早上起来晚了,半夜饿了,煮一盘速冻饺子,的却方便。还有就是离家前也要吃饺子,所谓“上车饺子下车面。”每次离开家回学校或者回公司前的一天晚上,我妈都要准备好材料,第二天早起包好饺子,等我睡醒,饺子刚好出锅,洗漱完了就可以吃了。只可惜,上车前有人给做饺子,下车后往往吃不到面,随便一份外卖就应付了。

最后再说一下东北的骄傲—锅包肉。酸与甜的碰撞大概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口味,鱼香肉丝、糖醋里脊、宫保鸡丁,在东北这种碰撞就体现在锅包肉上了,据说是清末滨江道署首任道台杜学瀛首席厨师的郑兴文发明的,历史悠久。锅包肉在东北餐馆里几乎是一道必点菜,锅包肉也让无数东北游子直流口水。锅包肉不仅东北人喜欢,南方人甚至外国人也爱吃。这也算是仅次于东北话的东北文化输出的优秀案例了。

所以啊,如果有一天东北的城市如果有机会举办什么赛事或者重大的活动了,可以考虑拿锅包肉的形象当做吉祥物。或者说如果哈尔滨有了自己的CBA球队,可以取名字叫,哈尔滨锅包肉队,别出心裁。

芒果台有一节目叫《向往的生活》,推荐导演下一季把地点选在东北。如果没有**选址地点,我推荐巴兰河。河边盖几间木刻楞房子,房檐上挂点辣椒玉米,养两条土狗,公的叫二愣子,母的叫傻妮子。再整一块小园子。春天去山里采山野菜,夏天去园子里摘茄子,去河里打鱼,秋天摘窝瓜,扣土豆子,冬天买糯米蒸粘豆包。再请些东北明星,比如朗朗、孙红雷、梁龙、沈腾、武大靖、郭艾伦、毛不易、沙溢、李健、梁博、林更新、黄景瑜、杨烁、辛芷蕾、宋佳、卢伟等跟何炅,黄磊,一起叽叽喳喳的飙东北话,用大铁锅做锅包肉、猪肉炖粉条、溜肉段。“向往的东北生活”一点都不差事儿。

该收尾了,民以食为天,中国作为一个农耕文明的大国,在吃上总是充满了创造力。这篇文章虽然写的并不是十分满意,但是写的时候也让我蹦出了很多的回忆。比如小时候爱吃我奶做的发面饼,如今她年纪大了,已经不发面烙饼了。高中的时候天天都能吃到我妈的饭菜偶尔还挑三拣四,现在离家工作想吃也得等到过年了。小时候家乡小饭店的锅包肉,现在也寻不到那时候的味道了。

四季轮回,月盈月亏,周而复始。这是这世界的规律,但好像不是人生的规律,虽然佛教有说,以业为因,以父母交合为缘,以轮回为果,万法缘起。但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前世如何。我们都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是四季在轮回,生命却还在马不停蹄的向前,没有轮回。

所以在怀念过去的同时,更要珍惜当下,享受当下。

最后,这篇文章我是留着口水写完的,质量不高,读者见谅。同时我在文章里面所说的东北主要还是指伊春地区,毕竟东北也很大,大连在纬度上比北京还要偏南,各种文化与伊春比肯定是有较大差异的。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和公主号:

后来他长大了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

作者本人非主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