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玉米高产2700斤,甚至超3000斤之谜(长文解析,全干货)

玉米高产是有秘诀的。我们知道普通玉米的亩产在1200—1500斤,但是甘肃地区通过精细化管理,基本可以达到2200斤以上,甚至2700斤,3000斤以上的超高产,这是为什么?

《大农户 大智慧》栏目采访的第11期,甘肃种植大户王盛元,他从2019年种玉米。

2019年种了50多亩,平均亩产2200—2300斤

2020年种了300多亩,平均亩产2400—2500斤

2021年种了560亩,平均亩产2700—2800斤

玉米产量一年更比一年高,王盛元说这是因为每年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自己的种植技术的原因。

但是,大概是因为2019年—2021年这3年,太过风调雨顺,王盛元以及当地其他种植户在种玉米的时候“大意失荆州”。今年突遇极端气候,即8月20日—9月15日的连阴雨,高温高湿,玉米青枯病大爆发,导致玉米短时间暴死,大幅度减产。

连阴雨结束后,为了及时止损,又提前一个月收割,导致玉米生长期缩短,所以甘肃武威地区今年玉米减产特别严重,王盛元今年种的玉米只有1800斤的产量,而有的种植户玉米产量减少至1500斤,甚至有的在1000斤左右,可谓损失惨重。

王盛元事后复盘,发现这些问题并非无解,农药的作用本来就是保产,减少损失,农药的使用原则本来就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也许这次极端天气,提前打预防药,预防青枯病,损失就会减少很多,挽回很多玉米产量。

农药的成本并不高,一二十块钱,和几百斤,上千斤的粮食产量,真的是九牛之一毛,有些钱真的不能省,省了就意味着作物有面临巨大损失的危险。

这篇文章我们主要来分析王盛元四年种植玉米的得失成败,经验教训。

甘肃地区种植玉米,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一年一熟,种春玉米,玉米生长期,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利于玉米生长;另外甘肃玉米制种产业很发达,“金张掖,银武威”,有很多优秀的玉米制种企业,能给种植户提供优质的玉米种。

不利因素:天气干旱,太缺水了。

所以甘肃地区玉米种植方式很独特,有很多独特的秘诀,这是当地玉米能够高产的原因。

甘肃玉米种之前就有很多准备工作。

首先,前一季收获后,把地犁一遍,浇冬灌水。

其次,开春三月份左右开始整地,怕地干了,把地细整一遍,施底肥,打封闭除草剂,覆膜。

底肥,武威老百姓一般用80—100斤的二铵或者尿素,王盛元用的是3个18的复合肥+微生物菌剂,这样营养更均衡,并且微生物菌剂可以改良土壤,对解决土壤板结问题有效果。种底肥的时候还可以加一点杀虫剂,防治地老虎和金针虫。

种玉米覆膜是为了保水,甘肃地区太缺水了。

除了覆膜保水,甘肃种玉米还分滴灌地和漫灌地,滴灌地成本更高一些,平均一亩地多两三百块钱成本,其中100块钱是滴灌,后期一般再追8次水肥,所以滴灌地确实产量高,2021年,王盛元的漫灌地亩产在2700—2800斤左右,而滴灌地可以达到3000斤以上。

到了四月中旬,玉米开始播种,根据当时的气候,选择适宜的天气,一般不能晚于五月份中旬,种的太晚有些品种就不好了,千粒重上不去。

(漫灌地,人工播种)

(滴灌地种肥同播,后期再覆膜)

玉米播种最重要的是弄清稀植品种和密植品种,严格按照玉米种子的特性来,甘肃这里经常出现老百姓刚种的前两年还按标准来,但是种了两年之后感觉产量还不错之后就放飞自我,按自己的习惯瞎胡弄,最后导致减产的,这也是个教训。

稀植品种的行间距一般在50—60cm,株距是21—22cm,一般一亩地苗数5500;

密植品种的行间距一般在40cm左右,株距是18cm,一般一亩地苗数6500—7500左右。

玉米苗后3-5叶期,打一次苗后除草剂。

6月,喇叭口期追肥,追30斤尿素。

甘肃天气比较干旱,病虫害比较少,一般年份不用打杀虫剂,杀菌剂。2019年—2021年这三年,气候都很好,大家太大意了。

结果今年气候异常,8月20—9月15日以后连阴雨,时间比较长,几天时间青枯病大爆发。

以前大家都没经历过,没有提前预防,很多玉米几天就暴死了,教训太惨痛了,今天要是能提前预防就能减少很多损失。

王盛元也针对今年的重大减产事故,深刻进行了总结反思,总结自己以及甘肃武威本地今年种玉米的失误都有哪些?

1,4月1日—4月5日,播种的过早,地温上不来,造成玉米种子的出苗不整齐,出苗特别差。老百姓有时种地太过随意,不看实际情况。

2,打苗后除草剂的问题,这都是老生常谈,没有二次稀释,打药的时候不规范,重喷漏喷,造成草不死,烧苗之类的问题。还有的不看天气,不看温度,低温的时候也打除草剂,这样都不行。

3,5—7月份,这里发生了比较普遍的害虫双斑萤叶甲,没人去防治,其实用简单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就可以了,一亩地5块钱左右的成本。

4,8月份前期,高温干旱,这时候有玉米锈病和红蜘蛛,当然甘肃这里不是特别严重,所以没人管,其实应该防治的,提前预防一下,也花不了多少钱,但是一旦爆发,也是大面积减产,造成巨大损失,种植大户不应该冒这个险。

5,8月20—9月15日,连阴雨,高温高湿,玉米青枯病,根腐病严重,正在玉米的灌浆期,危害特别严重,两三天玉米就干枯暴死了,果穗下垂,籽粒干瘪,无光泽,千粒重下降,造成玉米产量严重下降。

6,由于青枯病太厉害,连阴雨过后,大家都抢着收割,比往年提前一个月,造成生长期短,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

所以,丰收年份,风调雨顺,大家产量都很好,看不出来什么问题。

但是灾年,不同种植技术,不同管理水平就出现了,今年,我的玉米产量还有大概一亩地1800斤,有的就剩1500斤,有的只剩1000斤左右,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在灾年表现的特别明显,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无所谓,受点灾好补救,也能扛过去。

但种植大户是规模经济,特别怕灾年,一受灾可能损失特别大,这时候就看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谁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高,谁受的损失少,还可能继续盈利,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差的有可能就赔钱了,甚至还可能赔很多,倾家荡产。

另外,王盛元认为,通过这些细节的总结,他认为中国东部农业很流行的套餐很科学,很有道理。甘肃的老百姓也希望省事,也希望把需要的农药,调节剂,特肥整合到一起用,既让老百姓省时省力省工,还能让玉米防虫防病增产,特别好。比如今年,如果能把防治双斑萤叶甲,红蜘蛛,锈病,青枯病的药做成套餐,提前打上去预防,受的损失就会小很多,玉米减产不至于那么多。

这些药加起来也没多少钱,但是一损失产量最少五六百斤,按玉米,1.35元一斤,就是几百块钱,多的损失1000多斤,那就是1000多块,教训真的是太惨烈的教训。

王盛元把自己这四年种玉米的心得体会全部公布出来,供大家交流讨论,也希望大家谁有玉米高产的秘诀都可以分享出来,大家一起帮助中国的玉米更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