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百味人生里的治愈“神器”


最近,天气多变,时而高温不减,狂吹“空调外机”,时而冷雨大风,强对流天气突袭。


面对又热又湿的天气,有一种食物堪称饮食里的“黄金担当”——玉米。



作为高纤维低热量的谷物,玉米味道甜香,也富含营养。


最重要的是,它不光产量丰富,还因多样的吃法,在风味中升华。


不论晴天雨天,有玉米吃的时间,都会变得舒爽而治愈。


▲来源:叮叮笑笑生


如果你在天气炎热时,去四川人家里吃饭,可能会听见一句——


“太热了,今晚上嚯稀饭哈。”


绿豆稀饭、包谷米稀饭、红苕稀饭随机上桌,再配上泡菜或烂肉豇豆,就是完美的一餐。



更讲究的四川人,还会将藤藤菜炒上一盘,堪称人生圆满。



到了广东,玉米和脆爽的马蹄一拍即合,化身一碗玉米马蹄爽。


切碎的马蹄咬起来有“咯吱咯吱”的声音,爽滑的糖水中有时还会加入椰汁,清甜之余带有丝丝冰凉,满满都是幸福感。


▲来源:网络


走进隔壁广西,除了金黄色的玉米,一种纯白的玉米也很受欢迎。


河池人会直接用来煮粥,一口下肚,畅快自如。而在南宁的街头,加了红糖水的糯玉米同样饱含食欲,吃完就好像下水游了个泳。


▲来源:南宁美食部落


玉米就像最贴心的朋友,和甜在一起,它不抢戏。与咸在一起,它又化为多彩餐桌上的美好之一。


和那些过分“矜贵”的食材不同,玉米相对好熟却也耐炒。恰到好处的大小,更让它可以轻易的和绿豆、松子、胡萝卜丁汇聚成碗碟里的缤纷。


做法不难,但一端出来就极其亮眼,让人忍不住心生喜欢。



它甚至将风味应用到了极致,就连玉米须须都可以用来泡茶。


一杯茶汤悠悠,解了渴,困乏便也悄悄溜走。



玉米可甜可咸,也可凉可热。


当窗外寒风冷雨时,即使是最简单的玉米饼,也能给予人难得的治愈与温热。



疏松的小孔任由热气流窜,鲜香也被带着走遍饼的奇经八脉。微脆的焦壳在齿间碎裂出声响,糯软的内里便贴了上来,让人感到阵阵温柔。



再配上一碗带汤的米线来吃,再沉闷的生活,也能品尝出有趣的滋味来。


▲来源:叮叮笑笑生


曾在昆明久居的汪曾祺,去菜市场买玉米时,专挑嫩的来炒肉。


在他的风味宝典里,嫩玉米剥出粒,和瘦猪肉同炒,少放盐,用葱花煸锅,便是一道风味绝佳的好菜了。


玉米的嫩香里,带着清甜的润泽,那种口感非常独特。


因着这个特点,在云南、四川等地,它还被做成香气四溢的玉米粑粑,上锅蒸了以后软乎乎,又带着一点自然的清香。



中国人在厨艺上往往懂得融会贯通。


既然可以包入玉米叶里,那么柔软的面皮也同样有一席之地。


双手一捏,一个个肚子鼓胖的小饺子便成了型。玉米填满了饺子皮,饺子又能填满空荡荡的心。



再和胡萝卜或白萝卜煲个靓汤,黄澄澄的玉米与鲜亮的萝卜浸饱了肉香,就连咕嘟咕嘟炖煮的气泡都透露出一种欢快——


清甜滋养的味道,原来就是家的味道。



其实食物和人一样,也有着入乡随俗的特性。


南方人偏爱汤汤水水,北方人也有粥粥糊糊。难忘的食物,总是能勾起心底的温柔。


山东、河北一带的人,将玉米捣碎成榛子,如碎金。煮熟后带着微微颗粒感,比一般的玉米粥口感更独特。



豪爽的东北,则更推崇一种大碴子粥,除了玉米还会加入芸豆、花生。


浓稠的风味里,藏着不少人的童年回忆。


▲来源:网络


还有一种非常小众的玉米面糊糊,现在已经非常少见了。


煮熟后就像流沙,又黏又香,加一点小米,也很有营养。


山西人则会将黄豆、红薯、山药等加入其中,又会在舌尖激荡出层次分明的鲜味来。那种家乡味,念念不能忘。


相比玉米发糕的软糯,窝窝头要多一抹韧劲儿。


这种带着人们走出艰苦年代的食粮,藏着朴素、坚韧,内里却是包容与随和。



玉米从不说话,但尝过的人都爱它。


有时候它是“嘭”一声爆开的爆米花,撕开乏味人生的裂缝,让香甜生根发芽。



有时候它承包夜色里的烧烤摊。


烈火、调味、蒸腾的空气,伴随着三两好友交谈,玉米串也是可爱的陪伴。



它可以和豆角、土豆一锅乱炖。


在火热的锅里慢慢酝酿,包容千滋百味。看似糊里糊涂,却永远清甜如初。



也可以精致的煎出冰花,做一道香甜玉米烙。


潇潇洒洒,大方展示生命的华丽。



玉米里的百味就像人生中的滋味。只要能活出自己爱的样子,再平凡的时光也是光明灿烂。


你还喜欢哪些玉米吃法呢?


End
编辑:黄茜华
审校:陶 铮
审核:刘 昊
来源:极 物

▼关注"青春深圳"微信、抖音、快手、B站、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