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秃尖”是什么原因?如何高效解决?做好5点,避免产量损失
玉米产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单株产量,二是亩保苗数,这两个因素在找到**结合点的情况下,土壤的肥力、光照、温度、灌水等外在因素对栽培所产生的影响,才能得到最大化发挥,并以高产的形式回馈生产者的辛勤付出。然而,在生产上普遍出现的玉米棒“秃尖”现象,常常让玉米的产量蒙受损失。

发生“秃尖”的玉米棒,穗轴尖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结籽或籽粒发育不饱满现象,继而使单株产量无法充分发挥。那么在生产上困扰生产者的玉米“秃尖”发生原因有哪些?在栽培管理过程中又该如何高效以解决以避免产量损失呢?接下来为卿画眉说三农为大家做一下介绍。

种植密度不宜过大
在种植密度较大的情况下,不但会因根系竞争吸收养分而加大单株养分供给不足的风险,而且会因植株间相互遮光严重,而影响单株有机营养供给的水平,进而有碍于玉米穗的良好发育,这就容易导致小花发育不充分,形成秃尖。
不同类型的玉米在种植密度上一般有相对稳定的要求,通常来说,小穗型的玉米亩保苗量在4300株左右,中穗型玉米亩保苗量在3700株左右,而大穗型的亩保苗量在3300株左右,但在生产上,应抛弃密度大产量就高的认识误区,这是降低玉米秃尖现象发生的重要基础。

肥力要足,避免“吃不饱”
玉米植株的良好生长需要来自两方面的营养供给,一个是叶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分,这是促进生长、形成产量的主要“干物质”来源;另一个则是由根系吸收的氮磷钾、钙镁硫等无机养分,这类养分共有17种,这些无机养分在产量构成上占比较小,但是每一种都不可或缺,否则玉米的正常生长就会无法实现,17中必须营养元素中尤以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最为典型。
在生产上,玉米处于大喇叭口至抽雄阶段的时候,如果出现肥力供给不足,就容易引起脱肥并最终造成“秃尖”比例的加大,避免这一状况的发生,需要适时适量加大肥力供给,具体来说,对中等肥力的地块,每亩应施尿素30-40斤,或者17-17-17的三元复合肥40-60斤。

及时应对高温干旱
玉米属于喜温作物,但是在温度超过35℃的情况下,会对花粉的活性造成严重影响,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授粉成功率降低,持续时间较长的情况下,玉米出现缺粒、短穗、小穗以及秃尖的比例就会加大。如果高温再遇到干旱,那么花粉失活的速度更快,出现“秃尖”的异常现象的可能性就更大。
因此,在出现诸如最近的持续高温的气候时,具备漫灌、喷灌等条件的地块,要及时灌水,确保水分供给能满足旺盛蒸腾所需,同时也可以降低田间小环境中的温度,但要注意灌水时间要避开中午前后的高温时段。

有效防范雨水过大
如果在授粉期遭遇连续阴雨天,那么花粉就容易因为吸收了较多的水分,而鼓胀乃至破裂,最终造成花粉失活,影响雌穗的授粉出现障碍,从而出现“秃尖”现象。
栽培管理过程中,在遇到强降雨时,要及时排出田间积水。具备灌溉条件的地块,如果土质较为黏重,在灌水时要注意不要单次灌水过多,以防因水分下渗困难,造成添加持续高湿,这样不仅影响花粉活性,也容易诱发病害。另外,在持续连阴雨之后,建议通过摇晃植株等方式,来辅助人工授粉。

及时防治虫害
雌穗上的花丝,鲜嫩且含糖量较高,是玉米螟虫所喜食的“美味”,如果防治虫害不及时,害虫的啃咬就会造成花丝乃至穗轴顶部的残损,进而造成“秃尖”。另外,营养丰富的玉米汁液,对蚜虫也是难以抵挡的诱惑,而腻虫的刺吸,也会造成玉米秃尖。
防治玉米虫害关键是早发现,早采取措施应对,应对玉米螟可选用的药剂包括功夫乳油、氯氰菊酯等,而防治蚜虫则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等。
声明: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