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玉米不啃这个地方,那它的精华可都被你浪费了
蒸、煮、炖、烤……相信经常进出厨房的阿姨爷叔们一定有许多种方式让玉米活跃在餐桌上!不过,你还记得自己是怎么啃玉米的吗?

如果要是和图片上的方式一样,那你可亏大了!一整根玉米最精华的地方,可全被你浪费喽!
胚芽才是玉米最精华的部分!
大口大口地啃玉米特别过瘾,但有的人吃的时候囫囵吞枣,吃完后玉米棒上留下了许多淡黄色的小芽。而这些被浪费掉了的小芽其实才是玉米最有营养的精华——玉米胚芽。
★虽然胚芽的重量仅占玉米粒的11%~14%,但其脂肪占总籽粒的84%,蛋白质占22%,矿物质占83%;
★大家所熟知的玉米胚芽油就是从玉米胚芽中提炼出来的;
★玉米胚芽富含油酸和亚油酸,有助降血清胆固醇、抗氧化,它也是脂溶性维生素E、卵磷脂和植物甾醇的宝库;
★胚芽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相对平衡;
★还含有功能性因子γ氨基丁酸和谷胱甘肽,有助改善脂质代谢;
★膳食纤维在玉米胚芽中占9%,对保持肠道健康、缓解便秘等均有作用。

温馨建议
因此,大家在吃玉米时应细嚼慢咽,把玉米粒嚼碎,胚芽啃干净,将营养统统吃进肚子里。
这些都是玉米有用的营养素!
鲜玉米的维C含量是苹果的4倍,膳食纤维约为精米白面的6-7倍。用鲜玉米代替一部分的主食,能补充因主食精细而流失的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促消化、防便秘、控体重。
硒和镁
★硒能加速体内过氧化物的分解,使恶心肿瘤得不到氧气而衰亡;
★镁一方面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能加强肠壁的蠕动,促使体内废物的排出,对防癌也有重要的意义。
谷胱甘肽
它是一种强力的抗氧化剂,有注意抗衰老,是人体内最有效的抗癌物质之一。
叶黄素和玉米黄质
★叶黄素有助于预防大肠癌、皮肤癌、肺癌和子宫癌;
★而玉米黄质则可以预防皮肤癌和肺癌;
★而且两者都能够降低黄斑病变的几率,保护视力的健康。

玉米种类多,营养也不同!
常常逛菜场的人一定知道,玉米也有很多种颜色:黄的、紫的、白的、花的……不同颜色的玉米在营养上有什么不同呢?
按颜色分黄玉米
黄玉米含丰富的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有助降低黄斑病变的几率,保护视力,所以是对眼睛很好的食品之一。
白玉米
白玉米相比黄玉米而言,抗性淀粉和膳食纤维含量较高,把它当主食,饱腹感强,更利于控制体重,且更不容易变质。
紫玉米
紫玉米的花青素含量丰富,所以它的抗氧化能力强,常吃还能有效延缓和防衰老。
按口感分甜玉米
甜玉米的水分多,含维生素C、矿物质、可溶性糖,但是淀粉含量较低,口感脆嫩,可以说是含淀粉的蔬菜。更有一种“水果型甜玉米”,可以像水果一样生吃。其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含量都比普通的玉米高出1-2倍,硒的含量则高出8-10倍。除此之外,它所还含有的17种氨基酸中,有13种都高于普通玉米。
温馨提示
但甜玉米中糖的含量较高,大部分是蔗糖、葡萄糖,所以容易引起血糖的升高,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糯玉米
糯玉米的口感黏糯,其中含有70-75%的淀粉,10%以上的蛋白质,4-5%的脂肪,2%的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B1等。但因为其支链淀粉的含量非常高,所以升糖的速度较快,糖尿病患者应该少吃为好。
老玉米
老玉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粗纤维含量也较高,所以可以用来替代主食,还比较适合想保持身材的人群食用。

一根好玉米有三个标准!
看叶子
买生玉米时,先看玉米的叶子部分:
★叶子是青色的,说明玉米很新鲜;
★如果发黄,那就说明玉米已经熟过头了;
★还要特别注意观察其炳的端口处,如果发黑,说明不新鲜。
轻掐粒
★新鲜的玉米,颗粒很饱满,用指甲掐就可以掐出水来;
★反之,过熟的玉米,一掐则会让玉米粒瘪进去。
闻气味
★购买玉米的时候,还可以闻一闻玉米的气味:
★如果闻到酸臭味,那就说明已经变质了;
★若闻到玉米有霉味,可能是被黄芪霉菌或寄生曲霉菌污染导致的。

温馨提示
鲜玉米最好是现买现吃,吃不完可以放冰箱冷藏,但最多也要在一周内吃完。
玉米怎么煮才香甜?
很多人觉得自己煮的玉米口感不如外面卖的香甜。其实,煮出香甜玉米有个“三字经”。
留叶子
如果把叶子都扒掉,玉米会在煮的时候流失部分营养,失去香甜的口感。最好留两片最贴近玉米粒的白色薄叶,这样玉米更易煮熟,还带有清香。
泡一泡
下锅煮之前,先把玉米在冷水中浸泡20~30分钟,再开大火煮熟,可以让玉米更有嚼劲。
8分钟
玉米品种不同,烹煮时间也不同:
★甜玉米大火煮开后,转中小火再煮8分钟即可;
★而糯玉米稍微久一些,10分钟为宜。
加点盐
煮玉米的水开后,加入一点食盐,这样可以放大玉米的甜味。
倒牛奶
很多人都喜欢奶香,试试在煮玉米的水开后,倒入适量牛奶和一小块黄油,小火再煮一会儿,便可以煮出好吃的奶香玉米。

温馨提示
★玉米煮好后要马上夹出、沥干水分,否则会影响味道和口感。
★玉米须其实也是宝,可以留下熬水喝,它能够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对高血压引起的浮肿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资料来源:生命时报、国医大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