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有座外国山

探秘易县外国山

早就听说过易县有座外国山,也曾多次到过外国山下的君玉村。听说山上还有建筑遗址,但始终没有上去过。

前两天,一位名叫郭宝华的保定朋友写了一篇关于外国山的研究文章《易县有座外国山,养在深闺人未识》发给我,看完后受到震撼,立刻萌生登顶外国山一探究竟的念头。

这一次我约到了在挪威留学放假回家的摄影师李昊同行,李昊约到了家住外国山下君玉村的老爷爷七十多岁的刘树财老人给我们做向导。我们先是在岭头人家休息并向刘树财老人了解外国山的情况。

刘树财老人说:别看我今年七十多岁,我也没有见过那些在山上住过的外国人。但是听父亲讲过。外国山上住的外国人都是美国牧师(博士),有男有女,他们平时都在保定市工作,偶尔会来山上住一阵儿。主要是度假和帮助当地村民看病,也宣传基督教。

老人说:我爷爷叫刘福元,又叫刘老吉,父亲名叫刘凤海。我们家祖籍在易县县城,后来搬到梁格庄北百泉村。当时父亲因为帮助山上的美国人从梁格庄往山上挑东西,美国人见父亲身强体壮,为人厚道,就请他到山上住并帮他们看(音刊)山,后来就落户在君玉村了。

刘树财老人也称他们为牧师,并且记得他们的姓。他说马牧师是其中官儿最大的,他也提到陆牧师、温牧师等。他说当时这些人吃水很讲究,都要雇村民到山下柴厂村北沟去挑水,说那里的水好。村民每挑一次就给一块大洋。

老人说,美国人把这里的山租了一百年,还差二十年,因为日本入侵,他们就提前搬走了。他们也曾在山上开荒种地,以白玉米为主,都是他们从美国弄来的种子。当时美国是不允许把种子带到中国的,他们采取了邮寄的方法从美国先是寄来了很少的一些白玉米种子,逐渐种植繁育后越来越多了。现在紫荆关、南城司一带老百姓种植的“白洋棒子”就是从那时引进的。

采访结束,老人带我们登山。


由于雾气太大,看不清远处。山路已被灌木封住,没有向导是肯定找不到的。

幸好我们找了一位**向导,不但了解历史,还对上山道路十分熟悉。

别看老人七十多岁,身子骨很是硬朗,一直走在前边。

边走边用手里的棍子打掉灌木上的露水

但越往上走灌木越加茂密

前边已经看不到路了

但老人从小在这里长大,这座大山他不知道走过多少趟了

后来我们整个就钻进了灌木丛中。但有老人带路,我们觉得心里很有底

前边是一大片乔木,老人说,这几棵大松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栽的

钻进去,天仿佛都暗了下来

我们还是被这密林所吸引,不时拿出手机拍照

跟上,别掉队

忽然,一阵白色的雾气从前边飘过来

一抬头,第一座建筑遗址就在眼前。老人说,这是温木师的住所

近前一看,房子并不大,相当于当地百姓家的两间房子那么大

路上发现青石板铺成的台阶

快到山顶时,见到用石头垒起的路基

到了山顶,我们看到另一处比较大的建筑遗址。老人说这里就是马牧师的住所,他是这里的头儿。

此刻,由于四周雾气太大,也辨不清方向。房屋分为三间,还有两间配房。

房子前是一个十几平米的水池。老人说,这就是他们的简易游泳池。当时当地的百姓会从山下挑来水把它注满。

老人跟我们讲,这山上现存九个山头上各有一处建筑。当时称为度假别墅,现在看似乎也并不豪华,甚至有些简朴

我问,按说我们中国人不习惯把房子建到山顶,外国人为什么会这样呢?老人说,大概因为这里树木高大,建在山上比较朝阳吧

因为天气不太好,路也不太好走,我们决定其他几个地方以后再看。于是在遗址前合影留念后就准备下山了

下山时,我们并没有原路往北返回,而是从山的东南侧下山,一路上乔木高大,遮天蔽日

老人说他希望将来这里开发成为一个景区,让更多人来这里游玩

其实这里的地理环境真的很适合搞一个丛林穿越之类的旅游项目

外国人选择这里作为避暑胜地还是很有眼光的。

这里位于官座岭南侧的山峰之上,视野极其开阔。背靠奇峰岭,南望云蒙叠翠,西邻拒马河,东望易县城。太行巍巍,群山苍茫。

这里还是紫荆关重要的一道关隘,官座岭口。现存四道长城遗址。

随着我县抽水蓄能项目的推进,一条九米宽的公路即将盘山而上,从而彻底改变这里交通不便的现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一定会成为我县又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景点。


撰文摄影:于正万